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与工商管理学院校企合作情况

发布者:工商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9-05-09浏览次数:419

一、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情况

(一)企业基本情况

江苏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始于1989年,2002年加盟南京中商,总股本11901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会员超17万名,已经成为扎根在淮安人民心目中的明星企业。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真诚的服务去打动客户,以“诚实守信,客户至上”为原则,在产品方面以“品质为本,精益求精”作为自己的实践标准,力求给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同时,也使企业得到长久发展。

(二)企业资源投入情况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央新亚百货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实训基地、中央新亚参与学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高素质兼职教师、为学院骨干教师提供挂职锻炼机会、参与学院技能大赛指导、与学院一起探讨就社会服务进行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大学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中央新亚为财校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将相关专业的学生安排进企业进行社会锻炼,并推荐优秀学生入职企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情况

2018年4月,聘请秦文泉总经理为我院校外兼职教师。

经学校推荐,秦文泉同志被聘为江苏省第五批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

   2018年5月,新亚总经理秦文泉为我校承办的江苏省经信委中小企业主培训班开设专题讲座。

2018年6月,16级学生赴新亚参观学习,新亚招商副总章总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2018年6月,工商管理学院第二届校企合作理事会成立,新亚秦文泉总经理担任理事会企业一方理事长,新亚人力资源部罗甘进部长和我院相关合作企业代表担任理事会成员。

2018年6月,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秦文泉总经理、罗甘进部长就我院2018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宝贵意见。

2019年7月份,新亚总经理秦文泉作为高职院校类产业教授在我院就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并开展工商管理专题讲座,授课现场普遍反应院校今后可增加类似专题讲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9年10月份,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周爱群副院长(主持工作)带领工商管理学院40余名学生至中央新亚实习基地,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人力资源部罗甘进部长和营业管理部张漫雪部长分别以人力资源管理、营运招商为主题开展专题培训,并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一解答。2019年10月,中央新亚人力资源部罗甘进部长来学校,受秦文泉总经理委托担任学校二级院部负责人“说教学”活动现场评委。



四、学院助推企业发展

(一)职工培训

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中央新亚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企业进行相关内训,为公司提供各项专业培训,如PPT、PS、心理学、管理学等无偿培训。

(二)继续教育培养

在以往合办的“新亚班”学员中,这些学员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出台相关培养和帮扶计划,经过多年的锻炼和学习,目前多数学生已成长为部门骨干,主要分布在新亚营业、招商等条线工作,目前已有多位学员逐步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

五、校企合作展望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产学研生态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招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实习、就业的全方位融合。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必须紧密呼应企业发展实际和用人需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人才培养将来的出口依托。同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因此,应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产学研生态圈,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招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实习、就业的全方位融合。

2、加强协调,提升合作层次,实现校企双赢

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运行方面,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应有第三方进行协调、监督和服务,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在内涵方面,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范围还比较狭窄。这些都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校企合作的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

3、立足长远,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不能只是满足于用人,还应积极参与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发展、产业格局的逐步形成,将有更多具有战略眼光和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成长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一是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培养和储备更多的技能人才,保持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